
祭孔乐舞

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,“祭孔”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(包括蒙古族)的礼俗。根据《都元帅建文庙》中载:“前乎制礼作乐,后乎东山之征”。“制礼作乐”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,履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。而“东山之征”即“武功”对边境的靖宁。
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、清两朝。明初,由中央颁布《大明会典》,即对儒家文化的“祭孔”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。明·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(见“人物”传)先生对“乐舞”,有这样的文字记述:“《礼记》:入门而金作示情也;升歌清庙示德也;下管象武示事也。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。以礼乐以相示,以是知乐皆示和也。乐之舞示事也。则所谓达灵成性,象德昭功者,非心相与言也。”又“唐武后圣寿乐,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,……今大成乐舞亦然。”这段文字,前面所论者为“乐舞”之意,结尾的“今大成乐舞亦然”。透出了“大成乐舞”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、舞蹈。
清朝的《大清会典》与《大明会典》有所更改,在表演“乐舞”时,演奏乐章为“咸平、咸池,大韶”,表演舞蹈即“羽舞”、“武舞”(即持羽毛簘笛而舞)。另外,在“乐舞”中又有持龙旗、龙幛、幡、拍板、提鼓、提炉、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。
清朝后期,汉族舞蹈不仅只有“祭孔乐舞”,同治、光绪期间,舞蹈已经能登上“会戏”(即庙会)的大雅之堂,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,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。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。
建国以后,舞蹈进入了全盛时期,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现更加突出,此中的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
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,称为歌舞、乐舞。
蒙古舞
草原上的“安代”和《安代舞》
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,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。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、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。由于语言系属、生活地域和民族历史的多种原因,在蒙古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着信仰万物有灵、崇拜多神的原始萨满教。
壮族舞
妙趣横生的壮族《火猫舞》

新疆舞
哈萨克舞蹈
哈萨克人是马背民族,他们的舞蹈就以表现马背生活为主。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,双臂多用动肩,步法上多用马步,舞蹈语汇中常见挤奶、剪羊毛、擀毛毡等。《哈熊舞》是一个著名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。舞者反穿皮衣装扮成熊,模仿熊的习性和动作。这个舞蹈既是民间艺术活动,又是在向少年儿童传授狩猎知识。《孤雁舞》是哈萨克人运用艺术思维观察与表现生活的体现。通过活灵活现地表现一只孤独的大雁,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,宣传集体意识。
吐鲁番鹅舞
吐鲁番的鹅舞维吾尔语叫“那孜尔空”,是模仿鹅的各种动作、表情达意的舞蹈形式,时而诙谐幽默,时而耐人寻味,表现内容十分丰富。鹅舞兼具表演和自娱自乐功能,形式自由随意,而且也不受时间、场地的限制,想跳就跳,不想跳就回家睡觉去。鹅舞在举行过程中,有人难免技痒,要当众表演一下自己的拿手绝技,以博得人们的喝彩。
哈密鸡舞

麦西热甫
居住在叶尔羌河中下游麦盖提县的刀朗人是历史上蒙回的后裔,他们对音乐舞蹈的痴迷程度令外人难以理解。有时候一阵音乐声传来,田野里的农民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、路上的行人脱掉外衣扔下褡裢,便如醉如痴地跳起舞来。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,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(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的参加者),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。麦西热甫有歌舞麦西热甫、游戏麦西热甫、说唱麦西热甫之分,也有客厅麦西热甫、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的区分法。最常见的是丰收麦西热甫。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,风格大同小异,惟独刀朗人的麦西热甫最具特色。刀朗麦西热甫狂热、强烈、奔放,在有组织的麦西热甫活动中,谁都不会放过一过跳舞之瘾的机会。做游戏是麦西热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,抢腰带就是最常见的游戏。这个游戏有两人参加,甲持腰带要设法抽到乙身上,而乙在躲避过程中要设法把这条腰带抢到自己手里。掌握腰带的人有权选择自己的游戏对象。
塔吉克鹰舞

朝族
白鹤翩跹的朝鲜族《农乐舞》

傣族
婀娜多姿的傣族《孔雀舞》

藏族
藏族舞

《日喀则大鼓舞》的编排,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,呈现着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。转而在快速击鼓的节奏下,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动的队形变化,来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、英勇抗敌,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。在一段激奋人心的鼓舞之后,接下来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。刚才还是剽悍、英武的勇士,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。随着神杖“达达”的摇动,鼓手们的舞步也因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,投入了技艺精湛、仪态万方的“四人小场子”表演,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。
苗族
苗族舞蹈

凳舞和古瓢舞等。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。贵州的丹寨、台江、黄平、雷山、凯里、大方、水城,以及广西融水等地,在每年正月十五、三月三、九月九等传统节日,和过年、祭祖、造房、丰收、迎亲、嫁娶等喜庆节日,都要举行芦笙舞会。舞姿以四步为多,也有二步、三步、六步、蹭步、跳步、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。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“苗族青年舞”,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《彩蝶纷飞》,在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上演,深受群众喜爱。
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,仅苗族“鼓舞”一项,就近十种之多。苗族“鼓舞”在唐代《朝野佥载》上就有“五溪蛮,父母死,于村外闾其尸,三年而葬,打鼓路歌,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”的记载,由此可见苗族“鼓舞”历史的悠久。
苗族服装[1]从总体来看,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、绣、挑、染的传统工艺技法,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,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,或者挑中带绣,或者染中带绣,或者织绣结合,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,流光溢彩,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。
龙舞

《五节龙》;由一人独自戏耍,留存于苏杭和川北,小巧的“苍龙”、“纸龙”;还有为人鲜知,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,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“首饰龙”、“十八档龙”等等,真是异彩纷呈、数不胜数。春节期间,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、形态离奇的龙形,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。[2]
秧歌舞
《秧歌》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,起着承前启后、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。这里所指的“秧歌”不仅是单一的“秧歌舞”,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。[2][1]